11月15日,中国华融连发四份公告,震动不良资产行业:中国华融要换名字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更换成中信集团的司徽;斥资136亿港元收购5.01%的中信股份;中信集团系统内派驻一名投行化背景的人才任职中国华融副总裁;完成华融消金、华融证券、华融中关村交易中信、华融信托、华融湘江银行5张金融牌照的转让,实现收益92亿元。至此,中国华融“换血”大动作基本完成。
随着中国华融划至中信集团后,其他三大AMC的归属似乎已有定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财政部拟将中国信达、东方资产和长城资产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划至中投公司,中投公司将负责相关机构领导班子的管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华融官网、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不良资产头条、银行新一线 、21世纪经济报道、V观财报、公开资料等
央企金融巨头中国华融11月15日晚间披露了包括公司更名等一系列重大事项。
中国华融公告称,根据该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该公司拟变更公司名称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金融资产”。
此外,中国华融15日晚同步公告了人事变动。
卢敏霖获委任为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关联交易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徐炯炜获聘任为公司副总裁。
中国华融晚间还在公告中宣布,11月15日,公司与中信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中信盛星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收购价为9.35港元/股,合计136.27亿港元。收购事项完成后,中国华融将持有中信股份5.01%已发行股份。
据第一财经,有市场分析认为,公开披露的更名、入股中信股份等系列事宜,是中信集团持续全面加强对华融改革发展支持、进一步深化中信综合金融服务效应的体现,也是对华融一年多来回归主业等改革发展良好成效的肯定。
官网资料显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股份代号︰2799)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本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22年3月,中国华融党委划转至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管理。目前,公司股东包括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财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等。截至2022年末,中国华融总资产达人民币9553.26亿元。
目前,中国华融设有33家分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旗下拥有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融德、华融实业、华融国际等子公司。
据财政部官网,中国华融名列财政部《中央金融企业名录》内。
01
中国华融拟更名
已完成5家附属公司股权出售
对于建议变更公司名称的原因,公告提及:
中信集团是中国华融第一大股东,持有其26.46%的股份。2022年以来,中国华融围绕中信集团“五五三”战略,制定“一三五”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已形成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华融实施更名,有利于体现该公司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依托中信集团品牌价值,促进业务开展,进一步推动该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也有利于突出该公司的行业特征与牌照优势,体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彰显企业价值。
公告显示,有关建议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将提呈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华融在公告中表示,有关建议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已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建议变更公司名称须待以下条件达成后,方可作实:一是公司股东于股东大会上以特别决议案的形式审议批准建议变更公司名称;二是公司就建议变更公司名称取得或完成中国相关监管机构的任何必要批准或备案。
“本次建议变更公司名称不涉及变更本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变更公司名称将不会影响本公司股东的任何权利。”中国华融在公告中表示。
中国华融同日发布的另一则公告显示,该公司已完成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湘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牌照类附属公司的股权出售,合并报表实现收益约35亿元(母公司层面实现收益约92亿元),有效补充了公司资本及流动性,支持了公司主业的转型发展,维护了公司经营及价值稳定。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名称变更对中国华融而言有四方面意义。
一是体现了中信集团对公司全方位的大力支持;二是体现了公司加入中信以来加快转型发展呈现的新气象、新面貌;三是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第四是体现了公司不良资产行业地位与金融牌照优势。
保留“中国”,体现仍是不良资产行业的“国家队”、“主力军”;增加“金融”,突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牌照的稀缺性和含金量。“这体现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彰显企业价值。此外,本次变更不会对中国华融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公司股东的任何权利。”该分析人士表示。
有市场分析认为,中国华融此次更名一方面彰显了中信集团的全面支持,有利于公司甩掉历史“包袱”,实现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新名称对中国华融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定位体现更为清晰,符合监管部门长期对AMC进一步回归主业的要求。
02
拟136.27亿港元
收购中信股份5.01%股份
中国华融晚间还在公告中宣布,11月15日,公司与中信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中信盛星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股份收购价为9.35港元/股,合计136.27亿港元。收购事项完成后,中国华融将持有中信股份5.01%已发行股份。
公告显示,中信股份为一家于香港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中信股份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之一,也是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中信股份业务涵盖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等五大板块。
中信股份经营业绩始终保持良好增势。2023年1–6月,中信股份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340亿元,较2022年1–6月增长2.8%;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人民币321亿元,按不含上年同期中信证券并表一次性重估收益的可比口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3%。
中国华融在公告中表示,收购事项有利于提高本公司资产质量,优化产业布局,帮助本公司改善财务状况,有效补充资本,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是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的重要举措。中信集团还将通过品牌授权、人员互相交流、资产互相交易,在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下,支持公司转型发展,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收购事项正式获批后,中国华融拟向中信股份推荐一位董事,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下进一步深化与中信股份的战略合作,充分依托中信股份产融并举优势,发挥“融融协同”及“产融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全面推动本公司业务转型发展。
03
再次官宣高管变动
管理层已进行全面“换血”
中国华融晚间同步公告人事变动。
据中国华融发布公告,经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卢敏霖获委任为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关联交易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卢先生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任职自金融监管总局核准其董事任职资格之日起生效,任期与其担任公司董事的任期一致。
经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徐炯炜获聘任为公司副总裁,其任期自金融监管总局核准相关任职资格之日起,至董事会另聘或解聘时止。
事实上,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中国华融管理层已经进行全面“换血”,包括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正均接任王占峰,出任中国华融董事长;曾长期任职于中信信托并兼任中信旅游集团董事长的李子民成为新任执行董事、总裁。此外,公司现任副总裁、财务总监朱文辉也来自中信系。
今年7月,中国华融董事会宣布聘任总裁助理温金祥(58岁)为公司首席风险官,聘任袁彩平(57岁)为公司总裁助理,聘任王永杰(43岁)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及联席公司秘书。其中,温金祥来自中信系;袁彩平此前为中国华融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前期在中国银行任职多年;王永杰此前长期任职于财政部金融司。
04
信达、东方、长城或将划归中投?
为了解决四大行的不良资产问题,1999年,财政部出资400亿成立四大AMC。中国信达(负责处理建行的不良资产)、中国东方(负责处理中行的不良资产)、中国华融(负责处理工行不良资产)、中国长城(负责处理农行不良资产),成立时四大AMC的工作人员基本是来源于其负责处理的不良资产的对应银行的员工。在华融股东变化之前,财政部是四大AMC的实控人。
据“不良资产头条”报道,今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针对方案提出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为厘清金融监管部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推进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把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部分,方案中明确表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
目前,在对全国性AMC的监管机构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财政部及央行均有扮演角色。其中,业务活动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监管,财政部和央行负责检查监督。在此过程中,财政部代表国家行使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职责;每年,财政部根据《公司章程》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行使股东权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制定。同时,债权转股权的方案和协议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财政部、央行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要求,报送财务、统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所以全国性AMC股权划转或有意将政府部门的监管角色和股东角色分开,通过厘清这些职责使国有金融企业受到更好的约束。这也可以使新成立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专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全国性AMC出资人的变动,对其实际展业并无太大影响。
而新东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中投公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的投资为主,并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争取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
中投公司成立后,财政部从中国人民银行买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并作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并入其中,中央汇金负责投资并持有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股权,并代表国务院行使股东权利,不开展其它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023年11月8日,中投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居伟民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表示,中投公司始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科学配置全球资产,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开展共赢合作。目前公司净资产达到了1.17万亿美元,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旗下汇金公司持有19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股权,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领域。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投公司总资产达1.3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9万亿元)。
在发展的过程中,四大AMC都开始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东方彻底退出非金融类业务,2012年斥资78亿收购了中华联合保险。长城重点服务中小企业, 2012年长城有23个办事处年利润过亿人民币。他们针对中小企业,开发了财务顾问及不良资产收购服务业务和集合债券等业务。华融一直走的是大客户路线,主要是通过与政府、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大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获得持续性的客户资源。信达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营收和利润一直领先于其他三家,同时他是四大中唯一一个获准处置地产等非金融类资产,因此能更直接的参与到地产信托之类的项目中去。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公开市场共推出资产包债权规模约2676亿元,同比增长23.83%。市场成交资产包债权规模约1346亿元,同比增长12.35%。其中:
中国华融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包将近500亿元,占比37%,排名第一;东方资产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包约303亿,占比25%,排名第二;中国信达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包约266亿,占比19.7%,排名第三;长城资产收购不良资产债权包约133亿元,占比9%,排名第四。
随着中国华融划至中信集团后,其他三大AMC的归属似乎已有定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财政部拟将中国信达、东方资产和长城资产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划至中投公司,中投公司将负责相关机构领导班子的管理。关于划转股权比例、具体到中央汇金还是其母公司中投尚未可知。
05
盘活存量资产大有可为
据“银行新一线”报道 ,AMC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风险化解的投入离不开政策支持。2022年5月31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鼓励AMC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效益,鼓励AMC参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工作,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有序出清。
2022年11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及,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发挥在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协商风险化解模式,推动加快资产处置。
在对下半年工作部署中,化解盘活金融、地产存量资产亦是各家AMC下半年工作所关注焦点。中国信达表示,下半年,该公司将积极稳妥参与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同时坚持不懈化解存量风险,先手布局做好风险防控,强化准入管理,提高项目质效,提升投后管理的有效性,全面加强集团风险管控。此外,还将提升长龄资产处置效率,推动股权资产处置,加强抵债资产管理。
“不良资产行业进入第三个十年发展历程,未来是一片蓝海”, 中国华融总裁李子民此前也表示,多个万亿级的市场为未来主业转型打开了思路、提供了方向,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房企纾困、国企改革、破产重整、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等不良资产主业方面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