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 > 正文

体现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全省首开先河,驻晋中21所高校全部向社会开放


2024-01-08 09:51:28   阅读:12.7k+

近日,大学校园开放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网站1月2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

教育部在答复中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据了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表示,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驻晋中21所高校也在近日全部向社会开放,在全省首开先河!

据了解,经过市校共商,从1月6日起,驻晋中21所高校不再紧闭校门,其校园以及校内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艺术馆等综合性场馆将全部向社会开放。此举在全省首开先河,在城校融合上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也是晋中市大力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共享大学城的又一实质性成果。

高校是晋中的宝贵资源。晋中共有21所驻地高校,特别是位于市城区的大学城内坐落着9所高校近18万师生,经过持续多年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城市文体资源的重要聚合枢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向社会输出学术创新成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涵育当地文化生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市上下锚定市委“156”战略举措,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载体,以实施城校融合、产学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双融双创”为抓手,市校深度对接沟通,通过建立市校合作对接清单、协同创新工作清单、政府服务高校清单、高校服务社会清单、市校合作活动清单、市校共建事项清单等,开展了九大项35项具体任务,收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求179项、高校可转化有效专利25489件、高校科技咨询专家574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69个和企业“四需”事项230个、机构“四需”37个。与此同时,驻地高校教师中的近5000名博士开展了“博士大讲堂”,深入晋中农村、学校、厂矿等地开展专业授课,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开展203场。上述举措的实施,使高校从“物理聚合”产生了“化学反应”,推动了高校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为驻晋中21所高校开放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驻晋中21所高校进一步释放文化魅力,与社会有机融合,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风景线。

此次驻晋中21所高校全部向社会开放,是各高校三年疫情以来从封闭走向开放、履行社会职责、更好服务社会的积极举措,各高校在开放时间上不分节假日、在开放群体上不限年龄及身份,体现了最大的诚意。为确保校园开放后的安全有序,市委、市政府与各高校就具体细节、管理提升等方面多次探讨沟通、加强协同共治,最终共同推动了校园开放,致力打造“城市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城市”,使“晋中有座大学城”变为“晋中是座大学城”。

据悉,广大社会群众只需根据高校校园及综合性场馆开放的时段进行登记即可实现入校参观或研学。下一阶段,各高校将持续提升信息化能力,确保公众有良好的体验感,以既要“好开放”又要“开放好”的精细管理能力,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高校贡献。

一财社论:大学校园充分开放,是体现改革开放的“大格局”

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是一个共识。过去,国内很多知名大学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学术可以自由交流,包括社会人士也可以自由汲取营养。

疫情期间,许多大学校门进行了封闭,至今尚未完全解除。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实现了“双向互通”,类似“互免签证”。但此举少有“点赞”,反而引起了人们对各种限制进入大学校园措施的强烈质疑。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一些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为何成了热点话题?拿进入大学校园来说,到北大的未名湖、去南开的马蹄湖,已经是一个可望却难以达到的目标,即使是校友。

1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答复函》)。教育部在《答复函》中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同时,教育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这个《答复函》成文于去年9月12日,现在正式发布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社会期盼开放大学校园的“回应”。

对大学校园开放一事,首先要有“大格局”,因为这不但是高校的事,也关系到改革开放总体环境营造。

大学是对外开放交往的重要阵地,也是重要窗口,甚至具有标志性意义。我国的开放大门会越开越大,这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学在进入校门方面设置种种障碍,导致实际上的大门越开越小,又如何面对整个促进改革开放的大格局?

从这一点上说,大学校门开放不是一个高校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决定的事情,是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大格局的事情。

其二,高校要摈弃“小格局”,不能为了便于管理继续采取“封闭”措施。

现在,很多人对大学校园是否开放的议论还落脚在该不该开放、能不能开放、开放后会有什么负面效应,甚至提出大学开放后会不会有人去“蹭吃蹭饭”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都是“小格局”的细节问题,也是在为限制大学开放找借口。

没有“大门概念”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一点不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反其道而行之带来的危害却不可忽视。

其三,该废除的“禁令”要及早废除,恢复常态,不需要再扭扭捏捏。

现在大学“封闭”方面的措施,有的是出于疫情时期的规定,还有的是一些高校的层层加码。毫无疑问,疫情防控建立“封校”措施的速度,远远高于现在的“解封”速度。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方面有了一把“剑”就可以挥舞很久,并不管这个“剑”是不是“双刃剑”。

总之,大学校园是否充分开放背后有深层次的意义。大学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从大学校门因为疫情“被封”到现在逐步附条件“解禁”,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